当前位置: 首页 > imtoken官网下载 > 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09-30
点击次数:
作者:余志军 王诗桪
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并在各行各业引起了深度变革。金融行业市场主体类型众多、价值实现过程曲折并容易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等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因此“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赋能金融风险管理。
人工智能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效率
第一,通过规模经济性与范围经济性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及提升效率。一般而言,随着业务规模扩大,风险管理成本也随之上升,包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等。而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在一组规则体系下风险的识别和监控,而其成本并不会明显随着业务规模扩大而增加。这一效率提升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相关。人工智能一般具有较高的训练成本和较低的使用成本,以GPT-4为例,单次训练成本近8000万美元,而在使用时100万字符文本生成仅需约2美元。风险管理也存在类似的规模经济性,模型需要经过大量训练才能更好地识别风险,但一经训练完成则可以以较低成本运行。而范围经济性则是随着人工智能使用范围增加,其能更好地适应不同金融业务场景下的风险管理,提升风险管理效率。
第二,学习曲线变革缩短风险管理人员培养周期、释放风险管理人员精力。经典的“干中学”理论认为,随着生产活动的重复,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这一理论也可适用于风险管理。因金融业务类型多样、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通常需要更长的周期,风险管理人员也往往耗费较多精力用于熟悉种类繁多的金融业务工作。人工智能综合利用了不同领域的数据,并通过内容生成的方式形成可供组织成员学习的知识或概念,将原先渗透于业务流程、工作环节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不仅改变了风险管理人员的学习曲线,还实现对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的快速理解,有利于风险管理人员将精力集中于重大风险研判。过去在投行风险管理领域,申报文件审核工作传统上高度依赖审核人员通过项目实践积累经验,信息披露规则与风险识别要点多以隐性知识形式存在于个体经验中。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申报文件在体量和复杂度方面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如:常规IPO招股说明书的人工审核通常需要1-2个工作日完成。目前,兴业证券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审核流程,通过大模型的多维数据分析与知识提取能力,将原本分散的合规要点转化为结构化审核标准。测试数据显示,在特定类型的文件审核中,系统辅助下审核时间可能缩短至数小时。该技术方案尚处于开发验证阶段,预期其标准化流程设计能够提升审核一致性,并为风险管理人员研判重大风险事项释放更多认知资源,进而形成人机协同的新型能力培养范式。
人工智能拓展金融风险管理边界
第一,涌现能力识别新的风险模式。联结主义范式下的人工智能通过模拟神经单元实现任务处理,而新近发展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更随着参数扩大而表现出了“涌现能力”,即能泛化至不同的业务场景。对于金融风险管理而言,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吸收和学习不同来源、不同模态的数据,识别原先未被发现的风险模式。这表明人工智能不仅是被动地接受风险管理人员所指派的任务,或只是简单地替代人员完成风险监控和识别,而能够发现新的规律、适应新的业务场景。例如在信用风险管理和舆情监控领域,传统模式在处理舆情风险时,主要依赖专家经验进行人工排查分析,这种方式存在响应迟滞、覆盖有限等固有局限。兴业证券将大语言模型与集团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相结合,推动舆情监测分析范式的变革:数据整合方面系统可自动聚合舆情监控各类事件,并对其信息来源进行可靠度评估;管理应用方面该技术框架不仅能自动匹配授信、持仓等主体舆情,更支持对舆情信息进行分析提炼及影响程度分析,生成舆情分析报告并提出应对建议,进一步提升舆情风险管控质效。
第二,挖掘多源异构数据,提升金融风险识别能力。金融领域存在大量多源异构数据,其中既包含了交易记录、财务报表等有明确组织形式的结构化数据;也包含合同文本等有一定结构等形式多样的半结构化数据;以及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等非结构化数据。传统方法往往只能针对结构化数据进行风险管理,难以实现对不同来源、不同结构数据的综合分析。而人工智能则能有效挖掘多源异构数据,构建更为全面的风险监测、评估、管理体系,提升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
人工智能是对风险管理人员的互补而非替代
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效率、拓展金融风险管理边界,但本质上人工智能是对金融风险管理人员的补充而非替代。在技术应用层面,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正深度渗透至核心业务场景,这种融合不仅催生服务模式革新与运营效率提升,更推动着风险管理范式的进化;在人才建设维度,通过数字化技能培训与竞技赛事等机制,着力培育既精通金融业务又掌握数字工具的新型复合人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型并非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形成了“智能系统预警-人工深度研判”的协同机制——人工智能负责海量数据的实时筛查与异常识别,风险管理人员则专注于关键决策点的专业判断。这种分工既充分发挥了机器在数据处理方面的规模优势,又保留了人类在复杂决策、文化塑造方面的不可替代性,还避免了人工智能产生的AI幻觉对业务造成的潜在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金融企业而言,风险管理不仅是一项具体的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企业文化。风险管理人员不仅是完成日常工作,也潜移默化地将风险管理的思维和文化融入企业运营中,并在和不同部门交流中增强公司所有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人工智能或许能够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但风险管理人员在文化建设、意识培养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性。人工智能技术与风险管理人员的有机结合不仅确保了风险控制链条的精准可靠,更通过数字化工具与专业人才的相互赋能,推动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实现效率与安全的动态平衡,最终达成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
人工智能赋能金融风险管理,体现了数字技术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动力的新旧转换,助力写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余志军系兴业证券股份有限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王诗桪系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福建省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金融强国背景下福建省金融学科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编号:FGJY202407);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福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规律、趋势与实现路径研究”(编号:FJ2022MJDZ01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董萍萍 )imtoken@youweb.com
扫一扫,添加微信
Copyright © 2012-2025 imtoken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粤ICP备9987115-1号